大器晚成的地誌書寫巨擘安妮.普露
曾珍珍
國立東華大學創作與英語文學研究所教授
安妮.普露(Annie Proulx, 1935--)大器晚成,〈斷背山〉發表於《紐約客》時,她已經63歲了。習慣鄉居,酷愛山野活動,對於懷俄明一帶山區地理與生態如數家珍,她以年歲醞釀出的冷靜觀照穿插精準入微的地景素描,寫活了一對男同志牛仔纏綿一生的「荒野之戀」。青春期邂逅於盛夏的高山牧野,失怙、蹺家的兩人相伴在寂寞荒遼的無人之境,發育中的身體摩撞出熊熊火花,刻骨銘心。各自成家後再聚首,年復一年密會於山林雲深之處,穿透他們身心的,正是當年貼近蠻荒而浸潤到的那股雄渾、狂野卻又慈和、寬慰的自然慾力,及其記憶之回返。這樣的愛情在六十年代的人間社會找不到出路,對家庭倫常造成的衝撞,在角色心中蓄積成無言以對的愧疚,童年時恐同的父親對同志身體暴虐的污衊與凌遲,更在記憶深處烙刻下戒律恫嚇的夢魘。普露的藝術成就展現在以洗練的自然主義筆觸,營造出曠達解人又難掩惶惑、無奈的抒情風格,引領我們深切見識慾望拉踞在可能與不可能,剛猛與溫柔之間激生的愛與絕望。
從女性成長史的角度看,普露的寫作生涯可說是部老一輩單親媽媽突破性別窠臼徒手奮鬥創作有成生命史。大學時中輟嫁人,生一女,五年後離婚,旋即兩度再婚,育得三子,又以離婚收場。其間,重回學院攻讀歷史,40歲時,迫於生計,放棄了幾乎到手的博士學位(主修文藝復興時期經濟史),此後,僻居佛蒙特州鄉野,曾有十多年之久,靠投稿戶外運動、鄉村園藝與美食雜誌, 以非虛構散文解說如何釣漁、修籬、精烹野味、釀製蘋果酒養家餬口。戶外運動雜誌每期刊登以野外生活為題材的小說,固定投稿的作者群經常彼此切磋較技,深受法國年鑑學派史觀影響的普露,擅長觀察產業變遷對常民生活造成的影響,遂將蟄居地新英格蘭北方凋弊農村居民詭怪、畸零的生態陸續寫成小說,一直等到1982年,作品才首度刊載於擁有廣大讀者群的主流雜誌Esquire。1988年,第一本短篇小說集《心曲及其它》(Heart Songs and Other Stories)出版,普露剛柔並濟,詼諧拌和哀傷,結合自然寫作與史料考掘賦形予鄉野民瘼的敘事風格遂告琢磨成熟。次年,出版社允諾預付稿酬,又適時獲得兩筆獎助,生平第一次可以潛心撰寫小說,創作力驚人爆發。1993年以第一部長篇小說《明信片》(Postcards, 1992) 獲頒小說類國家書卷獎,次年又以第二部長篇小說《船訊》(The Shipping News)獲頒普立茲小說獎,連莊竄紅,被譽為美國文壇「最新崛起」的天才小說家。尤其以格陵蘭為背景,揉合生態關懷與家庭重建的尋根小說《船訊》,不但榮登年度暢銷書榜,更被好萊塢改拍成電影,為普露賺進豐渥版稅,購屋定居於懷俄明州的夢想成真。以此為據點,她將往南深入北美大陸天候最為險峻的德北草原,直探牛仔文化的根源,以雄奇、詼諧、荒佚的地誌書寫,讓世人重溫曾經形塑美國,而今卻以凋零的拓荒精神。
成名之後,普露形同一具被打開的潘朵拉盒子,各式各類鄉野傳奇從她筆端不斷湧出。書寫嗜好與文學生產機制雙重驅迫,她的創作力亢奮、豐沛,十年間先後完成《手風琴罹罪史》(Accordion Crimes, 1996)和《坑裡的那位老先覺》 (That Old Ace in the Hole, 2002) 兩部長篇小說。前者透過一具手風琴飄洋過海輾轉易手的流離史,鋪陳近百年不同族裔的移民滄桑;後者敘述Bob Dollar,一位出身貧困亟思力爭上游的職場菜鳥,奉命前往德北草原小鎮臥底,伺機替「全球養豬」跨國公司低價併購閒置牧場,以便達到獨佔世界2/3肉品市場的企業目標,雖然一籌莫展,卻目睹二十世紀幾波產業變遷如何形塑了美國西部洪荒,並且深受老一輩牛仔堅決護土的死志震撼。除了這兩部再現常民生活充滿史家氣魄的寫實巨構之外,十年間並次第寫就以懷俄明鄉野為背景的短篇小說集《貼近群山》(Close Range, 1999;〈斷背山〉輯錄其中,為壓卷之作)以及續編《壞胚子》(Bad Dirt, 2004)。以《坑裡的那位老先覺》為例,翔實的生態與地景介紹、精準的方言取樣和風俗剪影,歷史縱深結合經濟地理,普露的寫實絕技翻陳出新,時而滑稽突梯,時而近乎魔幻,甚至不避淫穢、鄙陋、血腥與獰怪,淋漓寫盡窮鄉小民與嚴峻的自然環境和產業機制互搏共生的貪癲、殘酷、悲壯與窘迫。逐頁翻讀她的作品,始終吸引我的,尚有貫串在洗練的文字間觸動感官的剔透意象,暗含批判的寓喻象徵、人物臧否與情節佈局,以及非常鮮明的環保意識。此刻,《船訊》中隨著海濤、水漾熨貼流轉的語言律動,又回到我的耳際,匉匉提醒我別忘了推薦小說家錘鍊語言幽默精微的用心。安妮.普露大器晚成,把小說藝術寓教於樂的潛能發揮到爐火純青的極致。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